首頁 > 相關訊息
還愛滋病長者生活尊嚴
發佈日期:2014/06/23

「我已經八十多歲了,或許很快便會離世,這個世界將會是你們的,只希望我的下一代,能夠活在一個沒有歧視的社會。」愛滋病長者的一席話,讓聽者無奈地沉默…

「老有所依」是近年香港政府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,梁振英政府以「敬老、愛老、護老」為2014的主要政綱。當社會普遍認為長者,包括患有長期病的長者必須獲得安老服務的同時,原來有一群隱形長者,被排斥於本港安老服務之外,默默忍受著被歧視。

愛滋病患長者被拒安老服務

本港的私營安老院舍,以「如果收左呢啲(愛滋)病人,就冇人敢喺間院做嘢」(蘋果日報報導)為由,拒絕接受愛滋病長者。「關懷愛滋」亦曾致電提供長者安老院舍中介服務的社企,發現在逾700所的院舍中,只有一間回覆願意為愛滋病長者提供服務。

本月(2014年5月) 21日,「關懷愛滋」接受港台就事件的電話訪問,有聽眾及香港私營安老院協會主致電該節目 (港台自由風自由Phone節目重溫),誤以為長者在如廁時接觸到感染者的大小二便,或唾液就會被感染,而安老院舍資源緊絀,未能及時清潔廁所,又表示前線人員對愛滋病的無形恐懼,以致院舍缺乏人手,甚至擔心接收感染者後影響生意。

有法不依 誤解處處

隨著「雞尾酒療法」的出現,愛滋病已被列為長期病患,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及輔導,即可有效抑制愛滋病病毒,減低病毒傳播,生活亦没有太大影響。就感染愛滋病病毒本身而言,感染者除了需要定時服藥外,若沒有其他疾病引起的問題,其身體狀況是不需要特別的儀器或資源作照料。

事實是,愛滋病是透過血液及性接觸傳播,一般起居生活,包括共饍或共用廁板等都不會感染。顯然,安老院舍對愛滋病的恐懼是不理性的,而這種不理性排斥,似乎甚少見於其他長期病患長者身上。相信我們都會認同,一所合資格的安老院舍,應該經常注意環境衛生,針對各類細菌定期清潔消毒,或院舍員工接觸任何院友的血液時,均會做足標準防護措施(如抽血時戴手套)。所以我們針對的,是衛生不符標準的院舍,而非個別長期病患人士。這種本末倒置、知識水平停留在30年前的無知及迷信,讓理應受到《殘疾歧視條例》保障的感染者,飽受歧視而不敢言。安老院舍亦公然有法不依,立法者宣傳教育不力,難辭其咎。

長者被拒安老服務,只是歧視事件的冰山一角。「關懷愛滋」於2013年第四季聯同香港中文大學進行全港首個「愛滋病污名現況」研究,資料顯示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向非愛滋病專科求診時,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對待,包括被安排至最後一個接受服務,甚至拒絕提供醫療服務(研究結果)。這些歧視性的安排,往往是源於前線醫護人員對愛滋病傳播途徑及感染者的誤解,跟安老院舍的情況不謀而合。更可悲的,是社會對愛滋病感染者的負面標籤,直接釀成嚴重的「內化污名」,他們害怕公開身份,亦因這個身份感到無奈,於是索性把之隱藏,啞忍歧視及不公義,亦因避免爭執而獨力承擔不幸。

隨著人口老化,感染者年紀漸長,對安老院舍需求只會與日俱增。誠然,歧視個案一個也嫌多,亦跟香港的人權法治理念背道而馳。在愛滋病不能宣之於口的氛圍下,只會把愛滋病長者推向陰霾。還敢說我們的安老服務目標是使長者能夠有尊嚴地生活? 還是這種有尊嚴的生活並不包括愛滋病長者?

請不要讓無知及歧視漫延,只有透過教育,宣揚正確及正面的愛滋病訊息,各方責無旁貸。



文:「關懷愛滋」政策及傳訊總監林智聰

延伸閱讀:請按此閱讀「關懷愛滋」出席2014年5月26日立法會《長期護理政策聯合小組委員會》會議之意見書,組織亦會密切跟進事件發展

出處:http://thehousenews.com/society/%E9%82%84%E6%84%9B%E6%BB%8B%E7%97%85%E9%95%B7%E8%80%85%E7%94%9F%E6%B4%BB%E5%B0%8A%E5%9A%B4/

串連網站:http://thehousenews.com/society/%E9%82%84%E6%84%9B%E6%BB%8B%E7%97%85%E9%95%B7%E8%80%85%E7%94%9F%E6%B4%BB%E5%B0%8A%E5%9A%B4/

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