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相關訊息
憂共用馬桶罹愛滋 3成人存偏見
發佈日期:2016/03/10


2016年02月16日 報導╱黃子倫 攝影╱王永村

關注愛滋議題的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,針對7727名民眾進行「愛滋錯誤認知調查」發現,3成民眾認為與愛滋患者共同用餐、碰到口水、共用馬桶會得愛滋,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舒倖指出,主要傳染愛滋的途徑與不安全性行為、共用針頭等體液傳染有關,經其他途徑如飛沫,幾乎無傳染的威脅,而外界偏見和家人的歧視與不諒解,可能讓病友陷入憂鬱、逃避治療,呼籲社會應多接納愛滋病友,病友也應積極治療控制病情。

鄭舒倖醫師透露,相較外界誤解與迷思讓愛滋病友陷入憂鬱、逃避治療的主因,源於家人的歧視與不諒解,例如染愛滋的同志族群向家人告知病情時得同時表明出櫃立場。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祕書長林宜慧指出,異性戀感染者在說出疾病的當下就是壓力,親友最常問「你是怎麼感染的?」而非「現在治療的如何?」遭質疑的難堪不亞於面對疾病的恐懼,建議愛滋病友除接受正規治療外,心理諮商、病友權益團體支援等都是必須的。

【3要點】有疑慮先抽血
鄭舒倖醫師強調,安全性行為、不共用針頭等都能有效預防愛滋病,但若自覺暴露在愛滋病的風險中,則首要前往醫院進行抽檢篩檢,目前台灣提供超過50家醫院有匿名篩檢服務,儘早發現病毒,早期治療有助控制病情提高存活期。

採雞尾酒療法
經確診後醫師會採雞尾酒療法,即依據個案體質、病程、藥物適應狀況等,使用2~3種口服藥物壓制愛滋病毒,雖無法完全消滅病毒,但可讓免疫系統正常運作,經正確用藥的患者至少有7成以上可有效控制,且平均餘命長達47年以上。

尋求心理支持
積極用藥控制愛滋病情以外,要避免因家人、外界影響陷入憂鬱情緒,可尋求如病友團體、心理諮商師等的協助,不妨讓家人陪同也有助以客觀的立場,改善家人對疾病的認知與減輕歧視,當親友多一份支持,對病友就多了一分抗病的勇氣。

【提醒你】勿懼副作用
目前愛滋病用藥如同慢性病一般,需長期規律依醫囑服用,但部分病友會出現如代謝變慢、變胖、肚子痛、噁心嘔吐、頭暈目眩、過敏等副作用,此時應及早告知醫師,進一步換藥或輔佐症狀治療藥物,有助改善副作用不適的問題。

維持免疫力
愛滋病友應保持規律作息、每周固定運動的習慣,除了可維持良好的代謝,改善因長期用藥引起的代謝趨緩狀況,也有助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,而若遇流感、肺炎鏈球菌盛行季節,也應施打疫苗預防病菌侵襲。

【醫師說】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感染科 主任 鄭舒倖
臨床設個案管理師,在看診外供用藥諮詢與協助,病友可多加利用。

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 祕書長 林宜慧
愛滋病友面臨居住問題,建議尋求公益團體諮詢,釐清確切需求。

原文網址:蘋果日報

回上一頁